正文内容
精神科的治疗以服药为主,药物副反应临床报道很多,除了各种症状外,还多表现为心电图的各种异常,甚至发生心源性猝死。
精神科常规心电图检查的弊端
1.记录时间短,异常心电信号捕捉能力较差。
2.部分精神病患主诉和心电图结果差异较大,由于描记信息量小,故而对其差异是患者精神因素还是躯体因素的判断能力有限。
3.部分患者不能描述自己的主观感受,心电图检查随机性大。
4.重症精神病人不能配合心电图检查,通常检查一拖再拖,即便强行检查,但描记干扰大,影响诊断。
动态心电图的主要优势
动态心电图(DCG)能24小时以上不间断记录人体体表心电信号,并且不受活动限制。存在全面、准确、可靠的特性。
记录时间长,对无主诉病人、或主诉与常规心电图差异较大的病人心功能有可靠的分析判断能力。
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对约束后的重症精神病患,即使异常躁动,也能很好的记录其心电活动。
动态心电图的在精神科运用的价值
1.心律失常的检测
2.心肌缺血的检测
3.QT间期异常的检测
4.心源性晕厥的早期识别
心律失常的检测
抗精神病药物致心律失常发生率很高,但多以不产生严重后果的心律失常为主。其中以窦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最高,其次是窦性心动过缓。
DCG能对临床各型心律失常做出准确的判断
1.确定心律失常有无,心律失常类型和发作频率。
2.确定心律失常起始时间与日常生活和自觉症状之间的关系。
3.了解患者心律失常发作与服药的规律,评价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案对心脏的影响程度。
心肌缺血的检测
抗精神病药物致心肌缺血性改变在各种文献中都有较多的报道,研究表明,大剂量抗精神病药物能降低冠脉血流量,从而使心脏处于高负荷低供血状态。
精神科的心肌缺血无症状者居多
心肌缺血可为有症状和无症状两类,无症状的心肌缺血发作阵次大大高于有症状型,在精神科须尤为重视。
常规心电图通常不能准确提示心肌缺血
ST-T改变原因很多,但各有规律。常规心电图通常描记时间短,可能捕捉不到ST-T改变或仅能提示,无法对ST-T改变的规律做出分析,从而无法确定其性质。
DCG能更客观准确提示心肌缺血
DCG弥补了常规心电图难以发现的无症状心肌缺血及突发、短暂的心肌缺血,能明确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发展规律。
DCG的心肌缺血“三个一”诊断标准
1.J点后0.08s出现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移>1mm;
2.ST段改变持续时间≧1min;
3.两次ST-T改变出现时间至少间隔1min。
Q-T间期延长的检测
原发性:包括长QT间期综合征等离子通道疾病。
继发性: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心肌缺血、药物作用等。
QT间期异常的临床意义
日益增多的研究表明,抗精神病药物所致Q-T间期延长已成为临床预测患者是否会引发各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重要指标。
QT延长三部曲
QTc正常值
男<480ms
女<470ms
DCG可进行大样本QT间期数据统计分析
DCG可对24小时以上的心搏QT间期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其24小时QTd和校正QTd诊断QT间期延长的敏感性为88.6%,阴性预测值为91%,与QTc结合时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均可达到100%。
心源性晕厥的早期识别
心源性晕厥是由于心脏流出道严重阻塞或严重心律失常引起心脏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突然短暂的意识丧失,伴有昏倒。
以心律失常为主的心源性晕厥的类型构成
由多到少分别为:
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缓>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心房纤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源性晕厥以缓慢心律失常为主
首先,缓慢性心律失常导致心输出量明显减少,故脑部缺氧,引起晕厥发作;
其次,严重的快心室率导致心脏舒张充盈和心搏量降低引起低血压和晕厥。
DCG能准确检测出以上缓慢型心律失常或快速型心律失常,再结合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便可以客观判断有无心源性晕厥风险,并及时干预。
有晕厥病史的患者检查建议
患者既往如有晕厥病史,建议停服一切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三个半衰期后行DCG检查,可以较及时的发现心源性晕厥的病因。
早期识别晕厥或高危心电图表现,及时采取干预手段,是有效防止猝死的关键。
在精神科,躯体状况差,服药反应重的患者越来越多,动态心电图在监测精神病患时具有常规心电图所没有的优势,及时发现隐匿的异常对治疗的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